路透北京11月1日 - 在阿里巴巴BABA.N9988.HK创始人马云把巴塞尔协议称作“老年人俱乐部”、中国银行业注重担保是“当铺思想”一周后,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官方公众号周六转载学者文章称,有些BigTech公司设立之初不需要接受审慎监管,但后来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比如蚂蚁集团688688.SS6688.HK,拿到了很多的金融业务牌照,可以进行与银行类似的存贷款业务,就需要进行审慎监管”。
文章指出,金融科技存在诱导过度负债消费、形成“赢家通吃”、增强金融风险传染性、过度采集客户数据等四大特殊风险。
这篇名为《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的文章并指出,不能因为金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就以偏概全,全面否定现行金融体系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因为金融监管存在一些问题,BigTech公司就可以要求超国民待遇,就可以要求放任其无序扩张,不进行监管。此外,尽管国内新兴的BigTech公司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支持普惠金融方面仍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需要指出的是,此文作者身份被标注为“资深学者张非鱼”,但网络上并无信息指向“张非鱼”供职于高校或研究机构,且该文最初在第一财经日报和财新发表,后被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公众号转载,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此文作者实为监管部门内部人士。据路透查阅,第一财经日报上,“张非鱼”署名的文章仅此一篇;财新网站上,则还存在仅有的另一篇署名文章——《开发性金融何处去》,不过身份则被标注为“市场人士”。
文章称,在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后,国际上对包括金融创新在内的金融业务形成了三点基本的监管理念。
一是要区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如果一家金融企业发展到“大而不能倒”,业务规模和关联性都很大,就需要对其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危机之后,金融控股集团被纳入系统重要性机构予以监管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二是要区分审慎监管和非审慎监管,如果金融企业涉及了吸收公众存款,就要对其进行审慎监管。有些BigTech公司设立之初不需要接受审慎监管,但后来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比如蚂蚁集团,拿到了很多的金融业务牌照,可以进行与银行类似的存贷款业务,就需要进行审慎监管。
“根据蚂蚁集团的招股说明书,其信贷资金中只有2%来自自有资金,剩下的98%来自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或者ABS,实际上加了杠杆。”文章称,中国几家BigTech公司因资金来源和杠杆率限制,有相当大规模的助贷业务,也就是BigTech公司负责获客和风控,银行提供贷款资金。
这相当于原先由银行执行的信贷中介功能,通过市场分工来实现,但可能存在BigTech公司与银行利益不一致、风险责任不清以及助贷风险向银行业传导等问题。
“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对影子银行链条认识不清,监管不力。”文章称。
三是要强调功能监管原则,对于尚看不清楚的创新业务,可以通过“监管沙盒”限定风险范围,而对于那些看得清楚的创新业务,则需要解决监管不平等的问题,让同等性质的金融业务接受同样的监管。
面对类似影子银行的创新业务,必须要强调监管的一致性,特别要重视新巴塞尔协议作用和实施。
“处于金融科技创新的影子银行发展较快的阶段,现在不应是讨论巴塞尔协议要不要,而是要强调巴塞尔协议如何在创新业务中适用。”文章称,风险识别、计量、防范和处置等方法的普遍适用和不断进步,正是巴塞尔协议与时俱进的基础,也是国际上对BigTech公司金融业务引入监管的出发点。
“对于BigTech公司而言,如果其涉足类似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对于类似的业务必须要有准备金、资本金、杠杆率、流动性等监管要求,保持监管的一致性。”文章称。
普惠金融主力军方面,文章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7万亿元人民币和13.7万亿元,而蚂蚁集团发放的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还不到5,000亿元。
同时,金融科技并非只由BigTech公司使用,正规的金融机构这些年也在加强科技使用,进行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融合。
文章举例称,工商银行601398.SS1398.HK就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开发出多款小微企业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以及云融资产品,服务了2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相对BigTech公司,正规的金融机构在企业数据信息的积累上,在金融业务的理解与风险控制的经验上,都有一定优势。
文章还特别指出,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是有特殊风险的,需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一是部分BigTech公司金融价值观扭曲,诱导过度负债消费;二是金融科技领域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通常会形成“赢家通吃”,造成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三是BigTech公司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经营模式和算法的趋同,增强了金融风险传染性,“BigTech公司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大起大落”;四是金融科技公司过度采集客户数据,可能侵犯客户隐私。更多的数据有助于金融科技公司改善其模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但过度的数据挖掘,也可能侵犯客户的隐私。
此外,文章还针对银行“当铺思想”做出回应称,BigTech公司与银行贷款一样,在实际放贷中也使用担保品。
文章援引市场专业人士分析称,BigTech公司放款的担保品至少有三种:一是现金担保。电商平台商户的账上都有现金,也可以存放在余额宝等理财类账户。二是应收账款担保。电商商户并不是立刻收到货款的,而是有7天应收账款的间隔,这些应收账款实际上也是一种担保。三是价值不菲的“摊位费”担保。商家在电商平台上开店要付很多钱,付很多名目的钱。卖家保证金在1-15万元,技术服务年费为3万元、6万元不等,天猫佣金比例3%-5%,天猫国际5%-8%。摊位是花钱买来了,如果欠账不还,可以取消,因此也是一种担保品。
“这些担保措施帮助BigTech公司控制消费信贷的风险,不能归功于大数据风控。”文章称。
上述文章看起来也回应了之前外滩金融峰会的争议话题,并呼应了国务院金融委周六会议中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的内容。
10月24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全球金融体系必须改革,新金融体系是未来的方向,并称国际通用的巴塞尔协议为“老年人俱乐部”以及中国银行业注重资产抵押和担保的做法为“当铺思想”。
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周六召开专题会议,指出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尊重国际共识和规则,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蚂蚁集团A/H两地上市料将筹措约344亿美元资金,筹资规模打破去年12月上市的沙特阿美2222.SE的294亿美元的世界记录。据蚂蚁最新披露,散户申购总金额亦达到创纪录的3万亿美元。
以目前68.8元/股的定价计算,蚂蚁集团总市值将达到惊人的2.1万亿元,远高于中国工商银行(总市值1.75万亿元)、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S0939.HK(1.57万亿元)、中国农业银行601288.SS1288.HK(1.1万亿元),以及中国银行601988.SS3988.HK(0.94万亿元)这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任何一家,甚至略微超过中行和农行的市值总和。(完)
发稿 黄斌;审校 屈桂娟
Our Standards: The Thomson Reuters Trust Principles.